阎华:小可老师是个发烧友,家里收了一万多张黑胶唱片,您怎么会如此热爱音乐?平时喜欢些什么音乐?
李小可:实际我自己是一个乐盲,从来没唱过一首歌,但我一直觉得音乐是一个比绘画能够更直接表达的形式,它能触动人的心灵的感觉或情感,听了以后会让人掉泪 ,甚至会让人身体抖动,我觉得音乐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比绘画更强有力。自然界里有声音,但是没有音乐,怎么把声音转换成音乐,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结构的转换,是一种抽象的转换,所以音乐非常能够触动我。
李小可:我喜欢中国的内蒙长调、西藏的音乐、西方交响乐和歌剧,另外一些中国民间戏曲也非常有感觉,那些旋律符号性特别强烈,比如山西梆子或者豫剧,只要一响旋律,那种地域特征或一种悲剧性马上会显现出来,直抵人心。所以这种音乐的感动、音乐的记忆会超过绘画给我的感觉。
摄影:丹娘
阎华:都说音画相通,听音乐的启示也会融到您的绘画当中吗?
李小可:我想是会的。因为我会拿音乐里头表现的规律和绘画来来进行比较。比如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柏林爱乐里的所有乐手就是大师啊,他一定是在这个器乐领域里的大师才能进到柏林爱乐,但是阿巴多这个指挥他在那儿指挥什么呢?他实际上是把一个个分离的不同的符号、不同的声音变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情感的一种意境,他要把这个东西从一个个局部的力量变成一个恢弘的、整体的、能够触动人心的交响。
摄影:林秉亮
阎华:这跟画家作画的状态还真像,把各个局部统一到一起,一张如此密密层层、充满各种细节的画面,如何把它们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李小可:就是一个绘画的局部语言怎么和整体绘画的整体感结合。你只有局部的笔墨好,但是它的局部笔墨没有符合整体的,它跳出来了,那就不对了。好的画家应该像指挥一样能够控制画面的整体,该跳的跳,不该跳的不能跳,他应该像操控着交响乐的整体旋律一样。
摄影:林秉亮
阎华:说得好!小可老师说了很多他对音乐的感觉,我不知道陈钢老师在看小可老师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也能看出一种旋律感的东西呢?
陈钢:非常强烈。我见了小可一见如故,对他有两个印象,第一李小可不仅是李可染的儿子,更是李小可自己,他是一个水墨大家。第二个印象,我更相信音乐同绘画是一对姐妹了,所谓有声有色。我看了小可的画,会想到很多音乐。比如我看他的《夏》,就会想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有一种原始的冲动。斯特拉文斯基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春之祭》也有100年了,但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时候还感到一种生命的萌动,觉得很新。所以我看小可的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水墨,而是丰富的、充满交响色的画作,里面有音乐,有力量,有结构。李可染先生讲“可贵在胆”,最可贵的是他的胆识,所以李小可之所以成为李小可,就是他突破了李可染的水墨以后,加上他现代人的感知、他个人的感情、个人的感动,形成了一个完全新的格局。
《夏》
阎华:会想到您的音乐创作吗?
陈钢:是的。我们“克勒门”就是一个海派文化的大门,海派文化的精髓就是中西交融。程乃珊曾说:海派文化就是色拉油文化,把橄榄油和土鸡蛋混在一起,变成一种新的东西。我觉得小可的画就同我们搞音乐一样,他从西洋画里面学取了它的结构、造型、色彩等很多东西,又同中国画的意境结合在一起。我想到我们写《梁祝》的时候也是这样,像探索一条色拉油文化那样,把中国传统戏曲里面的魂,那种意境同交响乐的气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里面一定要解决中外的关系、古今的关系、雅俗的关系、虚实的关系。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