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摄影作品《女孩》
李小可摄影作品《佛门内外》
李小可摄影《奶》
水墨画:《家园2004》
水墨画《晴雪2004》
2005年5月11日至5月16日北京画院著名水墨画家李小可将在中国美术馆同时举行《水墨家园》绘画作品展、《藏地·不灭的记忆》摄影作品展。其中水墨作品四十五幅,摄影作品一百五十余幅。本次展览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和北京画院主办,北京可创铭佳艺苑承办。
李小可的《水墨家园》
李小可的“水墨家园”绘画作品是他近年来作品关注与表现的一个主题。她产生于一种期望留住与自己生命相联系的那个时代家园的情结。
在这个急速发展变革的年代里,很多人们非常熟悉的与历史、文化、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家园环境,当你还来不及回首关注时,就在不觉之中消逝了。其中很多东西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与历史痕迹,并联接着人们的精神与情感,它们有着完整的审美境界与鲜明特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宫墙下的杨柳、皇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徽居的黑瓦白墙、西藏雪山下的寺院和经幡…… 这一切牵动着人们的情思,也成为人们精神的归宿和情感的依靠。
“水墨家园”正是他期望用自己的水墨语言来表现的那渐渐逝去家园的浓烈印象与记忆。水墨家园是精神家园的变通,是画家本人以笔墨耕耘心迹。并不是每一个画家都能锁定心魂固守笔墨的。水墨家园连通的是如水的亲情润湿了一生霜月。李小可的作品之所以诗意汩汩,永无断流,是因为他那毫不浮泛的笔墨恒久地备足了家园的意切情深。
李小可的作品既是深情如梦的,又是满腹质疑的;既是坦然的,又是灼热难抑的。李小可的创作超越了古典主义山水和现实主义山水所遵循的完整原则,展示了全新的艺术格局,用半抽象、模糊的、富于象征性的艺术形象,通过主观的分解、综合,强化了画面造型构图,笔墨处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画面的“质”与“势”,自由地抒发了自我内在地体验和情感。因而,读他地作品往往是这样一种深度体验,其绘画元素中所包含地形、线、点、面、色、空间、黑白、虚实、曲直、动静、笔与墨等,绝非单纯是实用技巧层面上地自如发挥,而是融入了情感和精神的饱含抒情节奏的创造动能,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笔墨走得更深更远,不仅皈依到各种以诗性为本的意象中,而且还进入到立体的、人性的抒情魂魄中。
李小可的作品最让人心醉的是蕴育在笔墨深处的以人为载体的抒情细胞,他的画作中往往并不直接画出人物,即使画也非常朦胧,却让人感到他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去面对一切物质的存在和自然的事物。从早期作品《鸡公山夕阳》《鸡公山村舍》到近年创作的《北京胡同》《徽州雨》《街》等作品,虽然他在笔墨运用上依然流动着可染先生的影响,但在绘画语汇和精神语汇的结合上,李小可找到了自己的特点,他确立了国画中以“人”为逻辑底蕴的表现方式。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出了自己的美学理想:一切历史都是人在的历史,一切自然都是人居的自然,一切艺术都是人化的艺术。
李小可作为“京派画家”,他宽厚豁达的笔墨世界里,始终激荡着一种与天地相接的生命与历史的回声。他的画作远离了逍遥自在,不回避世俗气息,但他更能逼视乾坤,直击痛楚,以容易感知到的空谷绝响的艺术力量,升腾并跌宕着画家胸中的人道情怀和人格境界。小可先生的画中从平面结构入手,处处协调画面关系、线条的坚实有力,积累泼墨产生的斑驳混沌虚实相成又互立,把东郊的燕山、皇城里的宫墙、胡同、四合院……转化为虚灵透脱而充满情意的形象。这是一种具有新审美意义的视觉形象,极富视觉冲击力与时代感。他在画《古都老屋》时,用自己的笔墨语言与山水符号,在画节奏有序的屋顶时既分割了画面,又构成了画面,局部看似乎是抽象的,模糊的,但这样的抽象是涵盖在画面里的一组组节奏分明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屋顶,错落有致的树木点缀其间,构成了画面的整体,在这里小可是在画关系,他在准确地把握画面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塑造出画面的整体形象。这样的形象不再拘泥于细节,拘泥于阐释,而凸现了启迪,启发和鼓动观众的参与以获得更大的审美效应。他一方面在探询艺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幅幅创作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内心纯净如牧歌般的心绪和爱意。
李小可的山水画创作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了初步成功。那就是:李小可的山水创作是用现代的时空观去俯瞰自然;用当代的人文精神去俯瞰社会人生,并将山川河域,人文景观纳入自己特定的心境中,创作出抒发时代精神,充溢着时代感的李小可心像――水墨家园。
李小可的《藏地·不灭的记忆》
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李小可曾多次到西部藏地,历经青海的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西藏的阿里、珠峰、那曲、甘南的玛曲、碌曲、夏河……使他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淳朴,给他以震撼。在当今缤纷物化的时代里,藏地藏人那种本源状态给人带来了生命的感悟和灵魂的洗刷。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你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这远方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这也像人生,总是在企图超越与无法超越的过程中。
作为画家的李小可起初是背着相机走向西部高地的,初衷神圣而单纯:为实现艺术理想寻找资源和灵感。国画大师李可染所及达的高度令人仰止,但那是属于前辈的;晚生可以循迹入门登堂,若想达到一己制高点,多么需要另辟蹊径。然而这一掺杂着功利色彩的初衷,不久就在高原的骄阳长风中消归于无形——骄阳长风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岂止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套用时下词汇,那是心灵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诱惑,响应千年万载的呼唤,是命定的等待与邂逅。李小可就此全身心地投入,以宗教般的虔诚。这样说并无夸张的成分,对于西藏,小可的确是魂牵梦绕走火入魔,不仅反复走过,去触摸,去感知,去撷取,即使人在京城,精神依然在冰雪高原潜行。
他从中所获取的无以计量,连他自己恐怕也说不清楚。我们看到的作为画家的李小可诸如《佛崖》《古格遗梦》《神女峰的经幡》等一批彩墨画作,可见师承之厚重,可见厚重师承之上的间离与开拓,不妨视作获取中的独享部分;而作为摄影家的李小可所奉献的摄影作品,则是属于大众的共同分享。经由他的眼睛,一双专事审美功用的眼睛,对于光与色分外敏感的眼睛,宣泄了深心的感动与敬畏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需要举目仰视、举手加额的视觉西藏的经典:雪山旷野及其各色人等。这一切的表象和表情,固然是西藏,然而经由摄影主体的观照,它更集中,因集中而强烈,因强烈而丰沛,因丰沛而流光溢彩。不由不令人赞叹有加。
功利色彩实际存在,表现在相互的赠予和回馈。深入心底的西藏情结促使李小可在绘画摄影之外还要对西藏做些事情,于是首先与西藏美术界建立了特别友谊。多年来,以他主持的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和可创艺苑,多次在北京等各大城市举办西藏画展,推介藏汉各民族画家及其作品,推介西藏。西藏画家们心怀感激的同时,也视其为同道知音。
艺术与西藏在李小可这里和合为一。眼神在此聚焦,心灵在此守望,魂兮归来,热情贯注——经由他的精神投射,删除了芜杂枝蔓的西藏,已被纯化为某种形而上存在的标志,被意味过,被象征着。惟有大美西藏可作如此担当,胜任载体功能。(长生)
李小可简介:
李小可,江苏徐州人。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1973年,在父亲李可染悉心指导下学习山水画。受李可染影响的同时,注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直面生活,在强烈的生活感受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副理事长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